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患病率仍居前列。 青光眼领域专家、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葛坚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,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过度近距离使用眼睛、户外活动不足等都是过度消耗远视积累的不良生活习惯,要保障孩子每天户外活动40分钟的时间
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,2020年,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患病率为52.7%,比2019年上升2.5个百分点,其中6岁儿童为14.3%,小学生为35.6%,中学生为71.1%,高中生为80.5%。 2020年各地6岁儿童近视患病率将超过9%,最高可达19.1%。
由于婴儿刚出生时眼球小,眼轴也会变短。 此时,两眼是理性远视,也称为“远视备用量”,可以理解为“对抗”视力发展为近视的“缓冲区”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眼睛会发展成“正视”,“远视预备量”会逐渐减少。 一定程度的远视储备是合理的。 由于遗传性、户外活动少、眼睛不习惯等因素,有可能导致眼轴过长。 如果儿童远视储备低于该年龄段数值,则意味着远视储备消耗过多,可能导致早期近视。
低龄化问题依然突出。 葛坚提醒6岁儿童要特别重视14.3%的近视患病率。 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仅不应该近视,而且应该有一定的远视储备,造成近视低龄化,孩子们近距离对眼负荷过重,室外活动时间不足等,我认为环境的影响很大。 ”
“父母是帮助孩子预防近视的第一责任人。 ”葛坚提醒,一些年轻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吵闹,给孩子电视、手机、平板电脑作为安抚工具,会导致孩子过早近视。
“目前,近视的干预手段很多,其中有确切的科研依据是保障儿童每天40分钟的户外活动时间。 ”葛某声称,中山眼科中心的研究小组在广州约2000名学生中进行了预防近视的研究项目,户外活动干预组的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,每天增加40分钟的户外活动,让家长课后特别是周末假期让孩子们在户外活动3年干预措施结果表明,户外活动组学生近视患病率从39.5%下降到30.4%。
葛坚还提醒,除了让孩子白天进行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外,孩子晚上做作业所用的光源,光线太暗不利于视力的保护。 另外,灯光选择全光谱灯更接近自然光,有助于保护视力。“早期干预和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。 ”普丽缇眼科儿童眼病与视光事业部技术总监陆燕介绍,目前许多近视儿童、青少年通过佩戴角膜塑形镜和外镜架镜等方式延缓近视发展。 对这部分的孩子也需要每3个月检查一次,如果近视发展过快,医生会关注孩子的眼负荷、眼距、笔姿等加速近视的因素,提醒孩子和父母“必须建立持续良好的眼睛使用习惯,长期的近视防控效果”她说。 (完) )。